人為啥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?

26

廈門心理咨詢-德仁心心理咨詢機構:人為啥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?

 

哪些人更不會承認錯誤?

 

一項有趣的研究發(fā)現,人們寧可為自己做的事情道歉,也更不愿意承認自己錯了。也就是說,人們更可能表示:“對不起,我冒犯到了你”,也不愿意說:“你是正確的,我犯了個錯誤”。[4]究竟哪些人更不會承認錯誤,更容易陷入認識失調中呢?

 

1.較為自戀的人

 

最近,有研究者分析了不同性格的人,在社交媒體上互動方式的區(qū)別。[4]結果表明,較為自戀的人會癡迷于不斷發(fā)表自己的成就和優(yōu)點。但是,這種以高度積極的自我形象為特征的人格,幾乎從來都不會承認自己的過錯。因為如果這樣做,就會直接與他們對自己的期望產生沖突:優(yōu)秀完美 vs. 低級錯誤,出現認知失調。但有趣的是,他們總是喜歡對別人吹毛求疵,處處挑剔過錯。

 

2.自尊心較強的人

 

認知失調的減少,能夠讓我們的自尊心保持在較高的水平。這也正是我們往往對自我辯護視而不見的原因,通過這種不經意間的自我欺騙,我們會拒絕承認自己犯下的錯誤。因此,當我們對自尊心有著強烈的需求時,往往會為了維持自尊,避免承認錯誤。而那些自尊心較強的人,往往對自尊心的需要也更高。著名心理學家 Roy Baumeister 做過一個關于贊揚與諷刺的實驗,發(fā)現那些自尊心較強的人,被別人諷刺自己寫的文章較差時,他們會給予對方嚴厲的懲罰,表現出很強的報復性 —— 他們所使用的噪音懲罰時間長度,要高出普通學生的 3 倍。[5]他們接受不了諷刺,因為那樣會嚴重打擊他們的自尊心,因此也接受不了承認自己是錯的。

 

3.缺乏責任心的人

 

有多少人,持這樣的觀點:“如果我不對自己的過錯負責,那么這些錯誤就將不復存在,我的行為也不會造成任何后果。”當一個人缺乏責任心時,無論犯了什么錯,ta 都會盡力去否認、推卸。總之一句話,不想負任何責任。大叔想說,自我辯護是一種本能,但敢于認錯是一種本事。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會自動地為自己找借口,但如果打心眼里不想為自己的行為負責,那是很可恥的一件事。

 

從自我辯護,到自我反省

 

前些天,中國的一句古話 “火了” —— 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。意思是,一個人做事情如果沒有成功,做了很重要的決定最后卻失敗了,需要反過來從自身尋找原因。值得注意的是,“自省” 不僅僅是在自我批判,也包括自我肯定。就像朱熹說的那樣:日省其身,有則改之,無則加勉。所以大叔會覺得,自省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陷入自我辯護的沼澤,那才是真正的愚蠢。但如何才能避免自己在犯錯后,被認知失調這種糟糕的情緒牽著走呢?大叔在這里為你總結了幾種方法,相信你也會逐漸讓自己更適應失調,勇于承擔自己的錯誤(行為與看法)。

 

1.放棄自我辯護

 

從現在開始,你可以先放棄自我辯護,就像挑剔別人的行為那樣,通過積極反省自己的行為,打破自我辯護的惡性循環(huán)。這是特別重要的一步,但也是最難的一步。其中的關鍵,是在 “我們感受到的情緒” 和 “我們應該如何做出反應” 之間進行片刻思考。[1]當認識到自己正處于一種認知失調的狀態(tài)時,我們就可以做出更敏銳明智的選擇,而不是任由自我辯護這種習慣性的保護機制,來消除內心的不協(xié)調。例如,大叔的一位心理咨詢師朋友,經過調查得出了關于某一問題的研究結果。但是在答辯時,卻遭到專家老師們的質疑,認為這一研究毫無價值而且缺乏理論支撐。這無疑是當頭一棒,讓人瞬間怒火中燒:“我付出了很多人力物力,但專家們卻認為毫無意義?” 很明顯,這樣的想法意味著已經產生了認知失調,就像舍棄了所有財產的信徒們一樣,難以接受自己最終的信仰是虛無的。然而,好在這位朋友第一時間意識到了自己正處于認知失調的狀態(tài),才沒有滋生 “這群專家都是白癡” 的想法。相反,他表達了自己難以接受的情緒,沒有任何否認。你也可以這樣,把情緒和行為分開,理解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,同時做出承認錯誤的行為。

 

2.承認錯誤,是真正的強者

 

很多時候,我們之所以不敢承認錯誤,是因為把 “錯誤” 和 “愚蠢” 聯系在一起,而且會傾向于認為向別人承認錯誤,意味著自己能力不行,讓人看不起。

 

真的會這樣嗎?

 

Anna Bruk 等研究者讓一群人想象一些情景,其中一部分人想象的情景是向別人展現自己脆弱的一面,另一部分人想象的則是別人向自己展現他們脆弱的一面。例如,做了錯誤決定后,主動承認錯誤。然后,所有的參與人員都需要評估自己或別人在呈現脆弱的一面時,表現出的勇氣程度(courage) 和軟弱程度(weakness)。結果表明,那些想象向別人呈現自己脆弱一面的人,認為自己的勇氣程度更低,而軟弱程度更高;相反,那些想象別人向自己呈現脆弱一面的人,則認為他們的勇氣程度更高,而軟弱程度更低。這說明,在向他人呈現自己脆弱一面時,例如承認自己的過錯,我們會高估負面影響,高估別人會消極看待我們。實際上,當別人看到我們可以主動承認錯誤時,反而會認為我們更加有勇氣,這種行為象征著力量,而不是軟弱。敢于承認錯誤,是真正的強者。

 

3.用行為彌補認知失調

 

改變認知失調一般有兩個方向:改變想法 vs. 改變行為。由于前者更簡單,所以人們更傾向于改變想法,例如決心戒煙但失敗后,為了不讓 “自己是個有毅力” 的人這一信念崩塌,人們會開始認為吸煙也沒啥事兒,而且還能放松心情。這樣一來,煙就戒不了了。相反,如果通過改變行為來讓自己更加協(xié)調,那么便會避免找借口推卸責任,避免合理化自己的過錯。例如,疫情期間不遵守規(guī)定隔離,被糾正后,可以積極配合改正,進而維護內心的 “遵紀守法好公民” 的形象;戒煙失敗后,繼續(xù)嘗試戒煙,維持內心 “堅持不懈” 的形象……最終,你會發(fā)現自己是越挫越勇,而不是越 “錯” 越勇。

 

3

關注心靈健康(預約) 0592—5515516

關注心理健康(團體輔導)15305020431

心理官方網:?http://www.lnyyrc.com

企業(yè)微博網:?http://e.weibo.com/xmxljg

企業(yè)博客網:?http://blog.sina.com.cn/xmxljg

機構地址:廈門思明區(qū)嘉禾路337號中關委大廈1108室

溫馨提醒:為了保護當事人隱私,本版案例細節(jié)均經過處理,請不要對號入座。


?相關文章

時間 : 2020-04-14
標簽 : 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
分類 : E 親子家庭教育
評論 : 0條

= 5 + 14
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