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理解認識你自己?

13

廈門心理咨詢-德仁心心理咨詢機構:如何理解認識你自己?

 

在希臘古城德爾斐(Delphi)的波羅神殿(Temple of Apollo)門前刻了約600多條傳世的銘文,這是先哲們智慧的結晶,也是希臘人的精神支柱。其中“人啊,認識你自己”被認為是最經典、最發(fā)人深省的箴言之一,后被奉為“德爾斐神諭”。3000多年過去了,人類對“自我”的探索從未停止,這是我們每一個人一生中必須面對的最重要的課題之一——自我認知。關于“自我認知”也是縈繞在歷代心理學家們心頭的重要研究課題,拋開概念,其實“自我認知”是想回答這5個問題:

 

我是誰?我從哪里來?我怎樣?我要到哪里去?我怎樣去那里?

 

如果你也曾為這些問題感到困擾,我們不妨跟上心理學家們的腳步,從他們的理論與研究中找尋方法與啟迪。

?

弗洛依德,“三我”人格理論。

 

鼎鼎大名的弗洛依德是心理學歷史上的大家,他曾是一位精神科醫(yī)生,在治療的過程中觀察研究自己的病人,并由此總結發(fā)展出一套完整的理論,開創(chuàng)了精神分析流派。他認為人格是由本我、自我、超我三部分組成,且三者遵循能量守恒定律。

 

本我:遵循快樂原則,總是按照人的本能行事,就像一口沸騰的大鍋;

 

自我:遵循現(xiàn)實原則,代表了遵守常識、規(guī)范,自我和本我間的關系就像騎手和馬,相互限制、轉移或滿足;

 

超我:代表理想與至善(良知、道德),人格的這部分會根據(jù)社會標準來控制行為,會對好的行為給予獎賞,對壞的行為給予懲罰。我們中國古代的先賢孔子也曾說“飲食男女,人之大欲存也。未見好德,勝好色者也?!?/p>

 

弗洛依德的啟發(fā):

 

1、接受本我:既然人生來如此,我們就要正視且接受本我的缺陷。畢竟,沒有不應該的情和欲,只有不應該的行為;

 

2、主動設置監(jiān)督系統(tǒng):把自己放到一個可被監(jiān)督的環(huán)境中,比如:計劃減肥的人,把自己的每日飲食、健身的記錄上傳到“減肥群”中就是一個不錯方法;

 

3、設置轉換開關:我們每時每刻都會經受誘惑的考驗,可以把一些文學經典、名人自傳等書放在身邊,書籍往往代表了“超我”的榜樣,可以起到警示“本我”的作用。我們從弗老爺子身上學習如何管理自我、本我、超我,這也是認識自我、成為自我的必修課。

?

埃里克森

 

人格發(fā)展八階段理論

 

有人說人的一生就像一部自傳式電影,自我們呱呱墜地起,即拿起了自己的“人生腳本”,在隨后的日子里大部分人會扮演著“孩子”“學生”“工作者”“伴侶”“父母”等人生角色。這與新精神分析心理家埃里克森(E.H Erikson)對人生的發(fā)展看法如出一轍。在這部電影里,“自我”是導演,它有條不紊的安排我們經歷人生中的關鍵階段,每個階段都要面對不同的挑戰(zhàn),獲取不同的品質和能力:

 

0-1.5歲

?

挑戰(zhàn):信任vs不信任

 

方式:嬰兒通過感知來自母親等重要他人的照顧,獲得對環(huán)境的安全感,能獲得全面照顧的嬰兒會把對環(huán)境的安全感拓展到對社會,產生信任感。

?

1.5-3歲

?

挑戰(zhàn):自主vs羞愧和懷疑

 

方式:兒童進入自主排便、穿衣等探索期,如果照顧者能通過鼓勵其獨立完成工作,可以培養(yǎng)其意志力,讓兒童獲得一種自主感;如果照顧者過分溺愛或嚴苛,讓孩子遭受過多失敗體驗,他容易產生羞愧與自我懷疑感。

?

3-6歲

?

挑戰(zhàn):主動自發(fā)vs內疚

 

方式:學前期的兒童在這個階段肌肉運動與語言力發(fā)展很快,孩子們充滿好奇,異常活潑,甚至成為搗蛋的“熊孩子”。如果成人對孩子的探索行為能更為包容和鼓勵,孩子主動性會進一步發(fā)展,表現(xiàn)出進取心。反之,如果成人采取否定與懲罰的態(tài)度,易使孩子產生內疚感與失敗感。

 

6-12歲

?

挑戰(zhàn):勤奮vs自卑

 

方式:小學階段的孩子智力不斷發(fā)展,如果老師、家長能給予更多學習上的支持、幫助與鼓勵,會讓孩子興趣增強,產生勤奮感。反之,如果在這個階段孩子在各個方面飽受批評與挫敗,容易產生自卑感。

 

12-18歲

?

挑戰(zhàn):自我同一性vs角色混亂

 

方式:進入青春期后,我們開始學會通過別人的評價來認識自我,嘗試把自己的過去、現(xiàn)在、未來聯(lián)系起來。如果我們能在學校、朋友、家庭或其他集體中獲得良好的歸屬感,將有利于形成自我同一性。反之,將承受角色混亂帶來的痛苦,甚至很多青少年會為了追尋歸屬感誤入犯罪團伙。

?

18-25歲

?

挑戰(zhàn):親密vs孤獨

 

方式:成年早期是對建立親密關系的探索,包括友誼與愛情。親密關系即是能同甘共苦、相互關懷的關系,是一種愛與被愛的能力。如果一個人不能與他人分享快樂和痛苦,容易陷入孤獨。

?

25-65

?

挑戰(zhàn):生育vs自我關注

 

方式:這個階段需要在親密關系的基礎上,穩(wěn)定經營家庭及撫養(yǎng)兒女。在我們關懷家庭的過程中,會擴展到對社會的關注上,激發(fā)創(chuàng)造力,追求事業(yè)成功。但也有消極的可能性,就是只顧自己的個人利益,無法關心他人,陷入“自我關注”。

 

65歲以后

?

挑戰(zhàn):自我調整vs絕望

 

方式:在進入老年期后,如果能以超然的心態(tài)對待生活,不僅生理機能更佳,還能收獲成熟的智慧。反之,如果對生活消極,則陷入絕望。值得注意的是,老人期的狀態(tài)往往會影響到家庭中嬰幼兒對環(huán)境安全的感知,某種意義上,這是一種人生的首尾相連。

 

埃里克森的啟發(fā):

 

《2018年心理咨詢行業(yè)人群洞察報告》數(shù)據(jù)顯示,心理咨詢來訪者平均年齡逐年遞減,90后占全部來訪者的49.9%成為了咨詢“主力軍”,其中關于個人成長的問題是當代社會人群最常面臨的心理困擾之一。2016年相關數(shù)據(jù)報告則顯示,到了18-25歲很多人并未達成本該青春期實現(xiàn)的自我同一性,而到了25-35歲,該是進入經營家庭、養(yǎng)育婚姻的十年,但上一階段未能解決的“親密關系”問題又遺留下來成了最大困擾。參照埃里克森的理論,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去反思自己的成長或教育的方式,我們不可能倒退回到過去,甚至我們當代人的成長滯后已經是事實。但只要我們能發(fā)現(xiàn)自己的當下的發(fā)展需要,保持積極主動地探索、觀察、反思,就永遠不會晚。除了佛洛依德和埃里克森的理論,還有阿德勒的“自卑與超越”、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、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都為我們提供了不同的自我認識角度。怕什么人生艱難,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。


?相關文章

時間 : 2020-04-18
標簽 : 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
分類 : E 親子家庭教育
評論 : 0條

= 7 + 15
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