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個長不大的女孩

114

廈門心理咨詢-德仁心心理咨詢:我是個長不大的女孩

 

紀伯倫在《論孩子》里提到:“你們的孩子,都不是你們的孩子,乃是‘生命’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。他們雖與你們同在,卻不屬于你們……”也就是說,在親子關系中,父母不是支配者,孩子不是被支配者,彼此是平等的。關系,指的是人與人之間,或者人與事物之間某種性質的聯(lián)系,是一種相互作用、相互影響的狀態(tài)。父母和孩子之間會形成一種關系,叫做親子關系。作為家長,要尊重親子關系,而不是控制親子關系。為什么要說控制關系這件事情呢?因為我們經(jīng)常可以看到:在親子關系中,父母總想緊緊地控制孩子,而孩子卻不斷地反抗,于是不斷地發(fā)生沖突。比如,父母希望孩子每天按時完成作業(yè),這個想法控制住你的思維,當你下班回到家,看到孩子的作業(yè)還沒做完時,就會非常生氣,對孩子發(fā)火。

 

親子沖突,一開始就是源于有人想控制這個關系,但是凡是你想控制的,都會反過來控制你。這樣的關系是令人痛苦的,斗爭不斷的??匆娪H子關系,就要在關系中看清楚自己處在一個什么位置,孩子處在一個什么位置,如何使得關系平衡。馬丁布伯在《我與你》中寫道:“當我在關系中放下了所有的期待和設想,不再把你視為我的目標或實現(xiàn)目標的對象,我就可能在某一瞬間與全然的‘你’相遇。”在親子關系中,也是如此,父母要放下所有的設想,不再把孩子當作自己實現(xiàn)目標的對象,那么親子關系的運轉就會慢慢變得正常。我們時刻要記住,孩子是關系的另一頭,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。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。什么才是真正的“愛”呢?在《少有人走過的路:心智成熟的旅程》這本書里,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:“真正的愛的唯一目標,就是促進心智的成熟,也就是從靈魂層面解放一個人,令人自由健康地成長為更好的模樣?!?/p>

 

有個帖子一度特別火,叫做“忽然成了母親,心里還是女孩”——我還沒有準備好,可是我已經(jīng)做了母親,而我心里還是個女孩,我不知道如何做母親,很恐懼,很擔心。在當下,這一現(xiàn)象也并不少見,個中緣由,較為復雜;有時代背景,有社會因素,也有個體自身的原因,等等。就自我發(fā)展而言,如果個體在成長過程中,沒有被充分看見,沒有與父母親“分離”,沒能真正建構自我;那么,在心靈層面,他/她也沒有獲得真正的成長。榮格學派心理學學者認為,兒童的自我建立,要經(jīng)歷母子一體、母子分離和自性整合三個階段。這同樣適用于成年人的發(fā)展。母子一體,這一階段,兒童和父母是融為一體的,母親的懷抱就是兒童所有的存在。它提供了我們童年生活中最核心的原型關系,因為我們會非常安全,非常放心。在這個階段,父母的抱持是必須的;可是如果不能夠分開,孩子是沒有辦法看到自己的。

 

在個體發(fā)展中,與父母分離是必經(jīng)過程。正是由于能夠與父母分開,才能夠真正看到自己的力量,相信自己的力量。因為分離,你的自我才能發(fā)展,你自己的那個部分,才能真正地建立起來。如果沒有“分離”這一階段,父母的溫暖和呵護就會變成吞噬孩子自我成長的阻力,這是危險的。而在與父母分離之后,自性的整合,或者說自我完善和整合,則會成為個體心理成長中的重要任務。如果真正的自我不能建立起來,在關系中是很難走下去的,包括,戀愛關系、婚姻關系、親子關系等。與父母“分離”,意味著心理上的獨立,生活中的承擔?;橐?,是兩個獨立的個體,因為相愛,走在一起,組成一個新的家庭;在孕育新生命的過程中,自主承擔起母親及父親的責任。如果父母過多參與到子女的小家庭中,這個家庭往往會出現(xiàn)很多問題。因為只有獨立完整的個體,才能獨立承擔起自己的生活,適應生命歷程中的角色變換。

 

是的,做父親是需要學習的

 

很多年前,申老師約魯伊基·肇嘉(Luigi Zoja,作家,資深心理分析師,國際分析心理學會(IAAP)前任主席)來到中國講課,題目是“我們如何做父親”。這看起來似乎是一個不成為問題的問題,難道做父親還要學習嗎?難道我有了孩子不就是“父親”了嗎?難道“父親”所表現(xiàn)的不就是“父性”嗎?如果讀魯伊基的《父親:歷史、文化、心理的視野》,你會深切感受到:無論從社會、文化,還是心理意義來說,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都非常凸顯。你不用懷疑,是的,做父親是需要學習的,即使我們有了自己的孩子,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就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“父親”,就能夠承擔父親的責任,呈現(xiàn)父親與父性的意義。許多心理學臨床和研究結論都顯示,如果父親“不在家”,不能發(fā)揮他的作用,孩子的心理將會遭受較大的挫折、困難,網(wǎng)癮、犯罪、啃老等社會退縮都會與之相關。父親的缺失非常令人關注,尤其是對于女兒。我們發(fā)現(xiàn),如果一個女生在生活中遇到難題,往往和她父親的影響有著非常大的關系。作為父親,能不能滿足孩子的內心期望,這是一個問題。

 

那么,孩子對“父親”有怎樣的期望與期待呢?

 

如果我們不曾想過,或難以獲得自己的答案,可以來參考魯伊基·肇嘉的闡述:我們的孩子不僅期望父親表達安慰、關愛和正直,而且希望父親是強大的,希望父親具有能力,獲得成功。需要指出的是,根據(jù)心理分析的基本原則,我們在討論“父親”或“父性”的時候,盡管我們講的與現(xiàn)實中的父親息息相關,但已經(jīng)超越了具體的父親本身,而是進入了父親意象的范疇。因而,我們所尋找的,并非僅僅是個體的父親,而是父親的意象、父親的意義。若是我們不能真正理解父親的含義,那么,我們也就無法滿足我們孩子的期待,尤其是內在心理上的期待。于是,理解父親的意義是一種追尋。

 

心理咨詢預約:0592—5515516

心理健康官網(wǎng):http://www.lnyyrc.com

3


?相關文章

時間 : 2021-03-12
標簽 : 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
分類 : E 親子家庭教育
評論 : 0條

= 9 + 9
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