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為何抑郁自殺(上)

122

廈門心理咨詢-德仁心心理咨詢:

 

2020年,一條討論兒童、青少年抑郁癥的微博獲得了超過一百五十萬的點贊。這條微博里提到一個場景,心理咨詢師正在鼓勵患病的孩子“真用功”,但在一旁,孩子的媽媽補充了一句,“用功?假用功?!崩涑盁嶂S的語氣讓咨詢師立刻急得跳腳。很多人紛紛表態(tài):在未成年人抑郁癥的病因里,永遠有家長不可撼動的位置。所有人都知道,只有他們本人不知道。2018年,北醫(yī)兒童發(fā)展中心曾發(fā)過一篇中國兒童自殺報告——《你知道中國是兒童自殺第一大國嗎》。報告中提到一則數據,在中國,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于自殺。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于自殺,還有8個自殺未遂。在我國,未成年人抑郁癥的相關統(tǒng)計數據目前并不完整——《2019中國抑郁癥領域白皮書》中,唯獨沒有將18歲以下群體納入其中,而事實卻是,抑郁癥的發(fā)病時間,最早可以追溯到嬰幼兒時期。孩子是社會單位中最敏感脆弱的部分,在社會的劇烈變化中,孩子也是最需要關注和保護的部分。兒童、青少年抑郁癥是一個復雜的結構性問題,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環(huán),永遠都是家長。關于如何養(yǎng)育和保護我們的孩子,以下是今天的講述——

 

她病了?還是你病了?

 

今年7月份左右,我接待了一位母女,單親媽媽帶著女兒前來做咨詢。我從母親這里了解下來,女兒剛上初一,但近一年以來性格變得越來越古怪,有時候亂發(fā)脾氣,母女兩個因為一點小事爭吵;有時女兒又說自己很痛苦,活著累,想到一些不好的事情就傷感,陷入深深的悲傷中……這位媽媽說,尤其是疫情之后,女兒在家里不僅每天“傷春悲夕、無病呻吟”;網課也不好好上,考試成績從年級前20一下子掉到了100名開外。這位媽媽覺得自己辛辛苦苦拉扯女兒,什么家務都不舍得她做,就希望她好好學習,考上好大學,為自己揚眉吐氣,但孩子不懂感恩,辜負她的期望……聽著母親的指責,女孩崩潰大哭。后來女孩和我說,她感到壓力好大,她才上初中,就已經覺得人生沒有希望了。她說媽媽脾氣暴躁、離婚后控制欲更強了,對她學習要求很高、態(tài)度極其強硬,還經常和她說“考不上大學人生就完了”、“自己沒本事就找不到好人家”云云??磥碚嫦嗝髁肆耍砻媸桥ⅰ扒啻浩谂涯妗?,其背后卻是一個“生病”的家庭:缺位的父親、偏執(zhí)的母親、壓抑的小孩。要知道啊,孩子往往是最容易吸收整個家庭困難的那個人,孩子病了,往往都是家病了;如果這整個家的病沒有治好,你只治其中一個人是不夠的。對于兒童青少年來說,父母的作用很強大,父母如果不變的話,即使孩子當下有所改變,也很快會變回原樣。越小的孩子,越需要父母的改變,父母變了,你理解他了,孩子的問題就消失了。另外我在做個案時發(fā)現,很多家長太關注孩子的成績了,反過來就不太關注孩子的情緒。

 

當孩子說“我心情不好”,家長的回答要么是忽略的,“小孩有什么情情”;要么指責他們,“整天想些有的沒的,好好學習不行嗎”。往往越是這樣,越等同于助長孩子的心理問題,等家長真的發(fā)現不對勁時,基本可以預見,孩子的癥狀已經很嚴重了。而且兒童、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和成年的還很不一樣。就拿抑郁癥來說,成年抑郁癥的患者大多會很蔫,一點勁兒都沒有;但兒童、青少年的抑郁癥則可能正好相反,他往往不那么打蔫,會很容易發(fā)脾氣,很暴力,跟青春期叛逆很不好區(qū)分。還有一些孩子的心理問題,會表現為軀體的癥狀,比如頭疼、牙疼、眼睛疼,發(fā)燒。家長一般都會帶他們先去醫(yī)院做檢查,拖了很長時間也不好,非要很久之后才慢慢意識到,哦,或許是心理或精神的問題。但往往已經錯過了干預治療的最佳時機。

 

家庭的“病”,要集體治

 

為什么我建議當孩子出現問題,要進行“家庭集體治療”?其實是有實際意義的。兒童、青少年的家庭治療最早興起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。當時,醫(yī)生發(fā)現傳統(tǒng)的治療有一個問題,孩子來醫(yī)院治療,差不多好了,出院回去沒多久又復發(fā)了,又來,治好了,回去又復發(fā)。還有一個現象是,孩子治好了,但媽媽自殺了。當時心理醫(yī)生們就想看看這些孩子的家里是什么情況,后來果然發(fā)現,很多孩子都是有家庭問題的,所以就把治療的目光集中在了家庭上。家庭治療有系統(tǒng)觀,就是我們跟家庭一起從生物、學校、家庭和社會大的系統(tǒng)去看,我的孩子怎么了,什么時候開始抑郁的,表現是什么,誰先發(fā)現的,那你們各自的觀點是什么,大家有什么不同意見,讓大家一起去相互理解。通常會先畫個家譜圖,爸媽,姥姥姥爺,保姆都畫上。有時候也會擴大成家庭幫助者地圖,跟孩子有關系的所有人都納入進來,例如老師、伙伴。起點是孩子有一些問題,我們要讓孩子改變,但是我們會和家長一起去看孩子的狀態(tài)可能跟什么有關系,然后通過每個人自己的改變,來幫助孩子發(fā)生改變。其實,主體還是父母去推動這些改變。但有些孩子的父母,真的病得很重。我有一個來訪者,上高一,被他爸爸帶著來找我,說兒子病了。我們有一個治療的工具叫沙盤,就是一堆小道具,有房子、車子、動物、植物、人等等,讓孩子去擺,能很快看到問題在哪兒。那個孩子擺的沙盤,他把代表自己的一個物件擺在中間,旁邊圍著一大堆同學、老師、小動物,看來他的人際關系挺好。但爸爸媽媽就離得特別遠,他爸當場一看就火了,說你什么意思,你把我擺那么遠。

 

 

心理咨詢預約:0592—5515516

心理健康官網:http://www.lnyyrc.com

3


?相關文章

時間 : 2021-03-13
標簽 : 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
分類 : E 親子家庭教育
評論 : 0條

= 11 + 10
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