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人如何做稱職的媽媽?-廈門心理醫(yī)生

u=2614489929,2442172792&fm=29&gp=0

??????? 1,不向孩子要一百分

在一所小學校門口,看到一小女孩興沖沖地對來接她的媽媽說:“我數(shù)學考了98分! ”她媽媽馬上問誰誰考了多少,聽到人家考了100分,臉上有不滿,“你怎么就考不了? ”孩子原本興奮的神情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,一臉委屈與沮喪。
很多家長共有的表現(xiàn)就是單純地向孩子要成績。他們錯誤地把學習目標定位在滿分上,卻對孩子的學習能力、態(tài)度、方法、興趣,以及對知識的真實把握狀態(tài)沒去關注。有的家長的行為看似孩子好好學習,實質(zhì)是在追求作為家長的滿足感。而那種“滿分癖好”,在學習動機上會給孩子誤導,沒有多少激勵作用,卻給孩子施加了很大的壓力。
滿分是一個極限,大多數(shù)情況下、大多數(shù)孩子根本達不到。家長對100分的愛好,只是不斷制造兒童的失落與內(nèi)疚感——孩子從偶爾的好成績中,雖然可以獲得暫時的愉快,但大多數(shù)時間里,他們內(nèi)心是不安與痛苦的,因為他們不知道下一次考試會怎樣,會不會讓家長滿意,他心里沒有把握,惴惴不安,一心惦記著分數(shù),真正的學習目標迷失了。
前些天在聚會中遇到一個老同學,他兒子上初中二年級,學習成績一直平平。那天我們正吃飯中,他收到兒子的一條短信,說數(shù)學考了97分??磥砗⒆臃浅8吲d,都來不及等爸爸回家,急于告訴他這個好成績,并問他高興不高興。我這位老同學當然高興,說他兒子已有兩年數(shù)學沒上過90分了。他當即給兒子回了短信“我高興,但你要考100分我更高興”。我不客氣地對他說,這不僅破壞了孩子眼前的快樂,他剛剛建立起的一點自信,也足以被你這句話擊碎。
心理學研究表明,在學習上,成功動機過強或過弱都不好,一是對學習不利;二是對保持不利。庸俗目標只能給孩子帶來庸俗的刺激,不會產(chǎn)生良好的內(nèi)在動力。從上小學就追求分數(shù),會使孩子形成畸形學習動機,變得目光短淺,急功近利,反而降低學習興趣,影響考試成績。
“分數(shù)”和“成績”其實并不完全對等,分數(shù)可以反映成績,但分數(shù)不等于成績。如果家長從孩子一上學就只是著眼于每次考試得了多少分,而沒有培養(yǎng)起孩子對學習本身的興趣,那么“優(yōu)秀成績”注定只是一時的夢幻彩虹,讓那些沒有遠見、沒有踏實心地的家長最終失望。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家長感到很奇怪:我的孩子在小學時很優(yōu)秀,經(jīng)???0多分或100分,為什么上了中學就不想學也不會學了?出現(xiàn)這種情況,原因當然有很多種,但這之中一定有很大一部孩子是因為從小形成不良學習動機,其結果,一是敗壞了學習胃口,二是動機的低下束縛限制了他們的視野和能力,使他們發(fā)展的空間越來越狹窄了。
哪個家長不希望孩子考100分呢,包括我自己,也很在意孩子的成績。正因為我特別渴望孩子取得好成績,我才決不向她要分數(shù)。任何單純要分數(shù)的行為都是淺薄的,都是破壞性的。我要做的是培養(yǎng)孩子的特賣網(wǎng)智慧能量,就是對知識的好奇心、愛鉆研的精神,提出問題的能力,尋找答案的興趣,有效的學習方法,平和的學習心態(tài),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——這些才能成全孩子的成績,才是在各種考試中勝出的決定性條件。

??????? 2,不管是最好的管

有一天,我的一個朋友約我聊天,她是帶著一個問題來的,為她單位一個女同事。
她的這位女同事畢業(yè)于一所名牌大學,工作出色,人也漂亮,是個近乎完美的女人,所以也是個理想主義者,在愛情上奉行寧缺毋濫,一直蹉跎到36歲才結婚?;楹笥辛藗€兒子,中年得子,愛得要命。
當她的孩子還在襁褓中,她就給他讀唐詩。她讀了很多家教方面的書,孩子剛學說話,她就天天用漢語、英語兩種語言和他說話。她兒子確實也表現(xiàn)得聰明伶俐,上幼兒園后,有一家心理研究所來幼兒園對孩子們進行了智商測驗,園長悄悄告訴她,她兒子全園第一名。她相信自己傾盡全力,一定會教育出一個出色的孩子,甚至是個神童。
她把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,大到說話如何發(fā)音標準,小到如何抓筷子如何玩耍,都進行著認真的指導,只要孩子哪些地方做得不好,就立即指出來,并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如何做。如果孩子的一個缺點重復犯了三次,就要受到批評,三次以上,就每犯一次打一下孩子手背。她自信在這樣的要求下孩子會越來越完善。
可不知為什么她的孩子越來越差。剛上小學時,是班里前三名的學生,到小學六年級畢業(yè)時,成了倒數(shù)第三名?,F(xiàn)在這個孩子已上初中,各方面仍然毫無起色,根本沒有一點高智商的痕跡。而且性格特別內(nèi)向,既不聽話,又顯得很窩囊。他媽媽實在想不明白,自己嘔心瀝血地教育他,怎么就成了現(xiàn)在這個樣子。
我想想說:問題還是出在媽媽身上。這位好強的媽媽對孩子管得太細太嚴。
對孩子管得特別細特別嚴的家長,大都是在工作、生活等方面很用心的人,成功動機在他們的生命中始終比較強,他們的自我管理往往做得很好,在工作或事業(yè)上屬于那種放哪兒都會干好,都會取得一定成就的人。同樣,在孩子的教育上,他們成功心更迫切,也很自信,把對自己的管理,都拿來套用到孩子身上??墒?,他們基本上都失望了。
這里面有一個問題,兒童不是一塊石頭。假如一定要把父母比喻為雕刻師,那教育這種雕刻所留下的痕跡則是雕刻與被雕刻雙方互動形成的。作為雕刻者的父母如果看不到這種互動性,漠視兒童的感覺,以為兒童就是塊沒有彈性的石頭,刻什么樣長什么樣,那么一塊璞玉在他手中也會變成一塊頑石,或一堆碎料。
這位家長確實很用心,但實際上她的行為更多的是“指令”和“監(jiān)視”。指令和監(jiān)視是教育嗎?不是!教育如果這么簡單,每個家長都可稱心如愿,世界上就不會再有恨鐵不成鋼的悲嘆了。這位媽媽在孩子面前其實一直扮演著一個權威的角色,因為只有權威才有資格對別人進行不間斷的指令和監(jiān)視。而就人的天性來說,沒有人喜歡自己眼前整天矗立一個權威。所有對權威的服從都伴隨著壓抑和不快,都會形成內(nèi)心的沖突——孩子當然經(jīng)常感到不舒服,覺得做什么事都不自由,常不能令大人滿意,這讓他感覺很煩。于是他慢慢變得不聽話,沒有自控力,不自信,笨拙而苦悶。一個被管制太多的孩子,他會逐漸從權威家長手下的“聽差”,變成自身壞習慣的“奴隸”;他的壞習慣正是束縛他的、讓他痛苦的桎梏。
所以,我們可以說一句:“不管”是最好的“管”。

??????? 3,直面成長中的“痛

孩子在成長中會遇到不少讓他們感到困難和懼怕的事,家長的職責是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,讓孩子以積極平和的心態(tài)面對這些事情,把痛苦降到最低。
就說打針這件事,大人千萬不要以自己的感受去衡量孩子,認為這很簡單,只要把孩子摁住了,或哄騙著打了就沒事了。家長應教育孩子盡可能平靜地接受,并培養(yǎng)他們?nèi)棠屯纯嗟挠職狻?br /> 我記得圓圓第一次因生病打針是在一歲八個月,她得的是急性肺炎,我先帶她到門診看,大夫給開了針劑。取上藥后,我告訴她要帶她去打針。她可能對幾個月前打預防接種針還有印象,流露出害怕的表情。我抱著她走到處置室門口時,她突然說:“我不打針。 ”
我停下來對她說:“寶寶現(xiàn)在生病了,咳嗽,還發(fā)燒。你覺得生病了舒服不舒服??? ”圓圓說不舒服。 “那寶寶想不想讓病趕快好了? ”圓圓回答“想”。我親親她的臉蛋說:“大夫開的藥就能讓小圓圓的病好了,能讓寶寶變得舒服。要是不打針,病就總也好不了。 ”
圓圓從道理上接受了打針,但她小小的心還是害怕,滿眼憂慮地問我:“打針疼不疼呀? ”我微笑著平淡地說:“哦,有點疼,不過疼得不厲害,就像你那天坐小凳子不小心摔個屁墩兒一樣。 ”圓圓聽了,憂慮有所減緩。我接著問她:“你覺得那天摔個屁墩兒,是疼得厲害,還是就有一點點疼? ”圓圓回答“有一點點疼”。
“哦,打針的疼和那個疼差不多,也是有一點點。 ”我很坦率地告訴她,然后又說:“摔屁墩兒小圓圓不哭,打針也用不著哭,是不是?”圓圓點點頭。
但我能看出她心里還是有一些顧慮和緊張的。于是又給她打氣說:“媽媽覺得圓圓很勇敢,你試試看自己勇敢不。能忍住就不要哭,要是忍不住,想哭也沒事。 ”我的話給了她鼓舞,讓她覺得自己勇敢;又給了她退路,讓她覺得想哭也沒事。
我和她說話時的表情始終是又愉快又輕松的,表現(xiàn)出打針確實是很簡單的事。圓圓也坦然了許多,她的愿望肯定是想當英雄,同時對媽媽的話深信不疑,因為媽媽從沒騙過她一次,既然只是“有一點點疼”,那也沒什么好怕的。
打的時候她很緊張,渾身繃得緊緊的,但沒哭。護士看圓圓在打針過程中那么配合,表揚了她。圓圓通過“試驗”,覺得打針的痛,確實是能忍住的,心態(tài)由此變得很鎮(zhèn)靜。
對于必須要讓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,大人應有幾個原則:
一是平靜自若,不要表現(xiàn)出焦慮。如果大人首先一臉焦慮,孩子就會覺得問題嚴重,會嚇著他們。
二是對于為什么要這樣做,要用孩子能懂的語言向他說明。
三是對于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實相告,盡量不夸大也不要過分縮小。
四是激發(fā)孩子的勇氣。兒童的忍耐力其實是驚人的,只要不嚇著他們,給出一個合適的心理預期,他們多半能夠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難的事情。同時也要給他們退路,不要讓孩子為自己流露的“不堅強”感到羞愧。
五是決不通過哄騙或收買的方式達到目的。哄騙和收買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,并不能真正緩解孩子的緊張,還有礙他們的道德發(fā)育。

??????? 4 ,給小板凳揉揉痛

經(jīng)常有這樣的情況,幼兒玩?;蜃呗窌r,不小心磕碰到什么東西上,碰痛了,哇哇地哭。家長為了安慰孩子,就會一邊哄孩子,一邊故意舉手打那個“肇事者”,“責怪”它為什么碰痛了孩子,做出給孩子“報仇”的樣子。然后安慰孩子說,咱們打它了,它再不敢碰你了。孩子可能在這時候會有些安慰,破涕為笑,家長也會感到很滿意。
這是一種不好的方法,是一種“復仇行為”。它教給孩子遇到不痛快就去責怪別人,教給他不寬容和報復,不利于兒童的心理健康。
大人可能會想,桌子碰了孩子,我不過是打打桌子,桌子又不懂得痛,這有什么,我沒教孩子打人啊。其實,在孩子看來,萬物同物,對一棵草說話與對一個人說話一樣,對一張桌子的態(tài)度與對一個人的態(tài)度一樣。有時候,一個小女孩對心愛的布娃娃的感情絕不遜色于她對同胞姐姐的感情。單純?nèi)缫粡埌准埖暮⒆樱魏问虑橛谒麃碚f都是全新的,任何經(jīng)歷在他這里都是體驗和學習。
法國思想家盧梭在他著名的教育論著 《愛彌兒》中談到人的道德面貌形成時認為,人在開頭的一剎那間,也就是尚處于天真純潔時期所接受的感知,將對他的一生產(chǎn)生不可磨滅的影響。在孩子幼小時,每一個生活細節(jié)都可能成為蘊含重大教育意義的事件,兒童教育中無小事,每一件小事都是“大事”,都可以擴展為孩子的一個好習慣或壞毛病。家長對此應敏感,要用一些心,讓每天遇到的一些“小事”,都成為砌筑兒童美好情操大廈的一磚一石。
孩子小時候,輕微的磕傷碰痛的事會常常發(fā)生,我的女兒圓圓當然也一樣。我們一方面非常注意她的安全,另一方面這些事情發(fā)生時,也不過分大驚小怪。盡量以輕松快樂的表情相對,讓她覺得這是多么平常的,甚至是有些趣味的事。如果大人動不動就一臉驚慌失措,不但不能給孩子安慰,還把孩子嚇著了,除了皮肉痛,心理上也會產(chǎn)生恐懼。
同時我們還教給她善待“對手”。假如小板凳碰痛她了,我們決不會去打小板凳。趕快親親她的痛處,據(jù)說媽媽的吻止痛效果很好,給她揉揉,安慰她“馬上就不痛了,寶寶不哭了”。安慰得稍好一些時,再像對待她一樣,帶著她給小板凳揉揉痛,告訴小板凳“馬上就不痛了”。
這樣做,不但沒有讓小板凳站到她的對立面,成為“加害”她的壞蛋,還能作為朋友分擔痛苦,并讓她意識到“碰撞”是雙方的事,要互相體諒。圓圓去給小板凳揉痛時,也就忘了自己的痛,情緒也慢慢好起來了.

廈門心理醫(yī)生?? 郭瀟贏


?相關文章

時間 : 2013-06-19
標簽 :
分類 : J 職場壓力
評論 : 0條

= 8 + 5
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