抱怨惹人厭煩的原因

4

  廈門心理咨詢-德仁心心理咨詢機構:抱怨惹人厭煩的原因

 

  抱怨是在講述你不要的東西,而不是你要的東西。

 

  ——摘自威爾·鮑溫的著作《不抱怨的世界》

 

  常年抱怨的人最后可能被周圍的人們放逐,因為他們發(fā)現(xiàn)自己的能量被這個抱怨者榨干了。

 

  美國牧師威爾·鮑溫,“不抱怨”運動的發(fā)起人在《不抱怨的世界》一書中如是說。

 

  他的這個說法,預言了習慣抱怨的人的命運——被周圍的人放逐。

 

  我自己也看到,無論是生活中認識的人,還是我的來訪者,假若總是多少年如一日地對周圍的人抱怨,他們勢必會陷入孤獨中。一般的孤獨尚可以忍受,因為抱怨者的人際關系普遍比較少,他們習慣了這一點,不覺得有什么,但他們最后會發(fā)現(xiàn),最重要的人,如摯友、配偶和孩子也要遠離他們,那時他們才會極其恐慌,他們懼怕“被放逐”。

 

  她讓周圍的人都變成了“負心漢”

 

  抱怨為什么招人煩?

 

  前兩天,我的一個20多歲的朋友F對我說,她很痛苦,因她發(fā)現(xiàn),最親密的人也不能包容她的脆弱。

 

  原來,F(xiàn)向男友“袒露”痛苦,而他一點都不理解,反而指責她,這讓她非常痛苦,并想這樣的愛情有什么意義,很想說分手,強忍住才沒有說。

 

  我問她男友說了什么話讓她印象深刻,她想了想說,男友說,他受不了她總是抱怨,總是看到消極的一面,而對積極的一面視而不見。

 

  因為對F很了解,知道她有一個總是在抱怨的媽媽,所以我對F說,男友對你的抱怨的看法,像不像你對媽媽的抱怨的看法。

 

  噢,是啊,那是一模一樣的。F驚嘆到,她飽受媽媽抱怨的折磨,但卻沒想到,自己在這一點也像足了媽媽,也總是在親密關系中抱怨。

 

  再說說你對媽媽的抱怨的理解和感受吧,我對她說。

 

  她說,第一感覺就是煩,然后就想逃跑。

 

  我再問,這種煩的感覺是怎樣的呢,或者說,煩什么呢?

 

  她仔細體會了一會兒后說,她有一個下意識的想法,其實媽媽根本不想改變什么,她就是要抱怨,小時候,她一聽到媽媽抱怨就想努力去改變,消除媽媽抱怨的根源,改變事情的格局。但是,每當事情可以奏效時,她發(fā)現(xiàn)媽媽自己會搞點事讓格局又回到以前。

 

  F的媽媽向F抱怨的主要內(nèi)容是,你的爸爸不顧家,你的爸爸是一個自私的人……

 

  一直以來,F(xiàn)也會這樣看,但大學畢業(yè)后一天她突然明白,爸爸的不顧家和自私好像是媽媽慣出來的,譬如媽媽總抱怨爸爸不給錢,但是媽媽卻從來不主動找爸爸要錢,而且在她很小的時候她記得,爸爸如果給家里錢,媽媽也總是往少里要。

 

想到這些時,F(xiàn)覺得很可怕,她實在難以理解,媽媽到底在追求什么,媽媽好像只是在追求抱怨似的,為了能玩抱怨的游戲,她什么都能忍受。并且,事情最后也真如媽媽所抱怨的發(fā)展,媽媽身邊的人都變得有些“忘恩負義”,包括F自己也想逃離媽媽,變成一個媽媽口中的“狼心狗肺的孩子”。

 

  F說“實在難以理解”,她的準確意思是感到震驚,她其實是知道媽媽在要什么。她說,媽媽只是在要別人可憐她,為了要這種可憐,她得將自己置于可憐的境地,所以她需要被爸爸辜負,被別人欺負,甚至連媽媽請的鐘點工都會對媽媽粗魯無禮。

 

  這樣就可以看出F的媽媽這位抱怨者的內(nèi)心邏輯:

 

  首先,她希望被可憐。

 

  其次,她有意無意地將自己置于可憐的境地,她真的是弱小得被欺負的,而有一個人或多個人真的是“壞的”“忘恩負義的”。

 

  聽抱怨者抱怨時,我們也會有一個心理發(fā)展歷程:

 

  首先,同情抱怨者。

 

  其次,希望幫助他們,要么出主意,要么身體力行為他們做些事情。

 

  最后,發(fā)現(xiàn)抱怨者好像根本不想改變局面,甚至好像還樂在其中,于是感覺到煩,想逃離抱怨者。

 

  不堪折磨,把聽到的抱怨全爆出去

 

  在《不抱怨的世界》中,抱怨的反義詞是寬恕,是接受,這真的很好,這是終極的境界。但在通往這一境界時,可能要經(jīng)過很多歷程,其中一個階段是抗爭。

 

  在抱怨者的三角關系游戲中,自己是受害者,還有一個壞人,和一個可憐自己的人。那個可憐自己的人,如果貌似非常強大,會被抱怨者崇拜,但這個被崇拜者最終也會衰竭,因為他也會發(fā)現(xiàn),自己其實無力改變什么。

 

  在中國歷史上,很多英雄人物,很多變革者最后都無力地死去,大格局還是停留在超級屠夫和絕大多數(shù)的受害者的關系模式上,原因是這絕大多數(shù)的受害者自己不敢覺醒,因為我們沒有看到,在我們的家庭中,其實也是這樣一個關系模式。如果不去看自己的家庭關系模式,只看政治,那么無論怎么努力在政治上折騰,自己內(nèi)心還是沒有什么變化。

 

  前天我還看了日本電影《大盜石川五右衛(wèi)門》,這部影片堪稱是日本的《英雄》,當然結局好一些,沒有《英雄》的結局那么無力那么惡心,但這兩部影片中都有我前面提到的三角關系模式:超級屠夫、絕大多數(shù)的受害者、與超級屠夫抗爭的英雄。

 

  只不過,在《大盜石川五右衛(wèi)門》中,超級屠夫先是被美化后來又部分解構了這種美化,而在《英雄》中,超級屠夫被美化得很嚴重,而且這種美化沒有一點反思,似乎這是毋庸置疑的真理。按照埃里克·霍弗或斯塔埃爾夫人的話來說,那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服從性比起大和民族來更加旺盛,而我們內(nèi)心的恐懼也更加旺盛。

 

  當寬恕和接受還沒有發(fā)生時,抗爭就很好,起碼比恐懼和對強權人物的仰慕要好不知道多少倍。

 

  實際上,比起政治來,親密關系會更復雜,而抱怨帶來的折磨也更重。我的一位來訪者,最近一段時間覺得要崩潰。為什么會這樣,他解釋說,可能是家里一下子來了一大堆親人,父母、岳父母和一個妹妹都來到了他家中,令他不堪重負。

 

  但繼續(xù)聊下去,他才發(fā)現(xiàn),核心是抱怨。父母、岳父母、妹妹和妻子,他們對某個人不滿的話,常常會來找他訴說,這種訴說令他很痛苦,因為,這邊是親人,那邊也是親人,他怎么做?

 

  可以說,這個親人抱怨時,自己是受害者,被抱怨者是壞蛋,并希望他站在自己一邊,甚至要替自己伸張正義。那個親人抱怨時也玩這樣的游戲。最終,他會發(fā)現(xiàn)自己在夾縫中不知該去向何方。

 

  這也是中國大家庭的可怕之處,我們多習慣綿里藏針,其實就是抱怨,主動將自己置于受害者地位,而讓別人替自己承擔抗爭的責任。如果是小家庭,那么模式容易固定下來,一個人就會傾向于站在某人一邊,譬如F就穩(wěn)定地站在媽媽一邊。但對于我這位來訪者,前一段時間家里一下子來那么多人,他的內(nèi)心就會很亂,一會兒他要這樣站,一會兒他又要那樣站,這種內(nèi)心的搖擺會讓他更加難受。

 

  和他談話時,我也突然間明白,很多人找到了自己對付抱怨的方式。

 

  譬如,有些人會變成“大炮筒”,很直很憨很傻,什么秘密都藏不住,哪怕剛答應你替你保守秘密,但一轉(zhuǎn)眼就噼里啪啦地將你的秘密告訴別人,甚至還在大庭廣眾之下講了出來。你質(zhì)問大炮筒,大炮筒會抱歉,會譴責自己那時怎么那么沒心沒肺,但一下次他們照舊會做大炮筒,最后你會變得不敢再將什么事告訴他們,而這正是他們想要的。

 

  回想我身邊的一些大炮筒,他們身邊都有一個超級抱怨者。我想,抱怨者本來是希望他們做一個垃圾桶,但做垃圾桶時間一長太痛苦了,他們于是轉(zhuǎn)而做了大炮筒。

 

  不過,大炮筒的問題是,他們也會成為抱怨者,他們也會噼里啪啦地向別人講第三者的壞話,這就令他們也顯得煩人起來。如果他們只做大炮筒,而不做抱怨者,他們是很可愛的。但是,一個超級大炮筒如果同時也是超級抱怨者,那他會令人討厭至極。

 

  不能反抗,就向強大的虐待者頂禮膜拜

 

  可以說,F(xiàn)的媽媽這位抱怨者想建立一個三角關系模式:她是值得可憐的受害者,有一個傷害她的“壞人”,還有一個包容她的“好人”。

 

  這樣一個模式的前兩部分,是她童年生活的準確再現(xiàn)。她是家里最被忽視的孩子,她得到的主要是忽視、冷漠甚至虐待,后來她痛苦勤勞、節(jié)儉和超級付出才得到父母的一些關注。所以說,那時她真的是一個可憐人,而她的父母真的是傷害她的“壞人”。

 

  但是,有意思的是,在她的口中,她的父母仿佛是圣人,尤其是她自己的媽媽極度重男輕女,是對她最不好的,但她對媽媽非常敬畏,用畢恭畢敬來形容都不夠,得用“崇拜”這樣的詞匯才能描繪。

 

  這是我們文化下超級孝子們的表現(xiàn),看《二十四孝》的話,你一定會發(fā)現(xiàn),總是那個最被忽視最被虐待的孩子成為最孝順的,而且對虐待他們最厲害的——常常是后母——反而最好。

 

  這也是各種文化下對超級屠夫們的態(tài)度,大多數(shù)人,對那些殺人如麻的超級屠夫們的態(tài)度,反而是崇拜。

 

  對于這種崇拜,不僅是羨慕和夢想成為他們那樣的人,還有更重要的原因——將內(nèi)心的恐懼合理化。

 

  面對強大的虐待者,我們內(nèi)心會充滿恐懼,這種恐懼令我們很不舒服,最后干脆將其圣化,將其轉(zhuǎn)變成頂禮膜拜。這樣做是有好處的,因為在不能反抗的情況下,這種由衷的頂禮膜拜會保護自己。

 

  對此,美國政治學家埃里克·霍弗在其名著《狂熱分子》中引用斯塔埃爾夫人的話稱:

 

  德國人的服從性極其旺盛。他們會用哲學推理去解釋世界上最不哲學的東西,會尊敬力量,并因為恐懼而把這種尊重轉(zhuǎn)化為仰慕。

 

  這一段文字中的“德國人”也可以換成“中國人”、“日本人”或其他許許多多民族,而這種對力量的仰慕——其實是恐懼,在我們的電影、電視和其他藝術作品中有淋漓盡致的展現(xiàn),譬如最近多年來一直流行的辮子戲,將奴才向英明偉大的皇帝主子們叩頭的惡心游戲美化得不得了,而我們的無數(shù)國民對這種電視劇反而甘之如飴,我相信有很多人會像我一樣,看到這種美化會惡心得想吐,但這很多人在我們文化中仍是少數(shù),否則辮子戲根本不會如此流行,而像《英雄》這種電影也不會如此賣座。

 

這種心理中,關鍵還不是仰慕,關鍵是恐懼。這種恐懼到了根本不敢抗爭的地步,正是因為不敢抗爭,所以才將恐懼給圣化。

 

  自己是不敢抗爭的,但是,抗爭的心理始終存在,只不過是將其投射給了一個第三者。對于F的媽媽而言,她是將抗爭的心理轉(zhuǎn)嫁給了女兒,希望女兒為其爭取,希望她去抗爭。

 

  問題是,F(xiàn)的媽媽內(nèi)心的恐懼是如此之重,她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命運會有改變,所以每當女兒可以改變她的命運格局時,她又會將一切打回原形。更重要的是,她從來沒有去看問題的源頭,而是緣木求魚,是刻舟求劍。一方面,她繼續(xù)將父母圣化,另一方面,她卻將憤怒指向了丈夫。

 

  這可以理解,當面對父母時,她的心理還是停留在受傷的孩子時代,似乎父母仍然是無比強大的,而她是無比弱小的,仿佛根本不是一個重量級的。但當面對丈夫時,他們兩個都是成年人,是勢均力敵的,更何況,通過抱怨,她還可以憑借媽媽的便利角色,將女兒拉到自己這一邊,這樣對抗起來就更不用害怕了。

 

  后者會給制造一種假象,她好像真的為內(nèi)心的傷痛尋到了一個突破口,以后她就會愛上這個突破口,對營造這種假象上癮,于是數(shù)十年如一日地抱怨他的先生,最終令他遠離她。

 

  并且,因為丈夫不是她問題的根源,所以無論在這個突破口上傾倒多少憤怒和痛苦,這憤怒和痛苦只能一時減輕,最后她還會回到原地,內(nèi)心的負性情緒一點都不會減少。

 

  因此,F(xiàn)會感覺到煩躁,因為無論你怎么傾聽怎么努力,似乎一點效果都沒有,媽媽的怨氣從未真正減少,這樣下去她真的會衰竭,所以她也會想逃離母親。同樣的道理,F(xiàn)的男朋友也想逃離她。

 

  沒有必要聆聽別人喋喋不休的抱怨

 

  還有些人會絕對不說別人壞話,我這位來訪者就是。他是對家族中的諸多抱怨者的抱怨深惡痛絕,所以自己走向相反,絕對不抱怨,絕對不向一個人講述第三者的壞話。

 

  這看起來是一個很好的素質(zhì),不過,這樣的人也會有局限,譬如我和這位來訪者談話時,他會無意中抹去很多信息,我和他談話總有磕磕絆絆的感覺,有時候一些關鍵信息就遺漏了。

 

  他這種說話方式,既是為了防止別人來試探他的想法,因為他的媽媽特別想了解他的一切想法,同時也是因為他絕對不要說別人壞話,所以每當?shù)搅诉@種時候他會有些磕磕巴巴。

 

  還有些人會成為極好的傾聽者,在必要的時候他們會絕對地守口如瓶,他們是抱怨者最好的傾訴對象,但他們自己會付出代價。例如,他們也會成為非常孤獨的人,甚至有些自閉,因為如果建立關系都建立成抱怨和聆聽的關系,那真是太痛苦了。

 

  抱怨和袒露心聲不同。單純的袒露心聲,沒有構建起一個“受害者、加害者和同情者”的三角關系,這時傾訴者只是在如實地講述自己的感受,沒有一點修飾,也沒有希望傾聽者給自己一些什么固定的回應,這時傾聽者主要就是在陪伴,而且傾訴者在傾訴時自己常常會恍然大悟,自己發(fā)現(xiàn)自己的問題所在。

 

  相反,抱怨者會突出自己的受害者角色,也會扭曲加害者的事情,同時會對傾聽者有很強烈的期望,期望傾聽者能同情自己,和自己一起譴責加害者。這時傾聽者就會感覺到有一種壓力,好像必須得同情抱怨者似的,否則自己會內(nèi)疚,覺得自己也不是好人了。

 

  如果你是一個心理治療師,做一個中立的傾聽者,而不加入“受害者、加害者和同情者”的這個游戲,是非常重要的。

 

  如果你是在生活中,那么,你真的沒有必要去聆聽別人喋喋不休的抱怨,你可以逃走,你也可以直接對抱怨者說“No”。如果你不去參與那個游戲,抱怨者就得去面對其痛苦,而痛苦,常常是幫助人直面真相的最好的動力。如果沒有痛苦,甚至還有人同情自己的受害者角色,那又何苦要去面對自己的內(nèi)心呢?

 

  如果發(fā)現(xiàn)自己是抱怨者,就需要好好去看自己內(nèi)心所營造的游戲,好好去看自己的恐懼,以及對威權人物的莫名仰慕。

 

  你到底是在哪個位置上呢?

 

 

 

 

關注心靈健康(預約) 0592—5515516

關注心理健康(團體輔導)15305020431

官方網(wǎng)站:心理健康 ◆?http://www.lnyyrc.com

專家督導:心理輔導 ◆?http://weibo.com/fjxlzx/

專家督導:心理治療 ◆?http://blog.sina.com.cn/xmxlys

企業(yè)微博:心理詞典 ◆?http://e.weibo.com/xmxljg

企業(yè)博客:心理課堂 ◆?http://blog.sina.com.cn/xmxljg


公司地址:廈門思明區(qū)嘉禾路337號中關委大廈1108室

廈門德仁心心理咨詢機構(尊重您的個人私密,使隱私權得到充分的保障)


?相關文章

時間 : 2017-07-01
標簽 : ,,,,,,,,,,,,,,,,,,,,,
分類 : I 人際交往
評論 : 0條

= 8 + 14

?